2020-12-09 14:15
回归本真,医路同行
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 王聪 援滇归来,整整两周,所有的生活工作早已恢复原状,而每次活动后除了手机里存留的照片和视频,也会不知不觉在心灵镌刻上情感与信念的一轮轮烙印。这是我加入韩红基金会进行医疗援助活动的第三年,三年于一生,不长,不短,与这个团队的情谊,至深,至纯。
回归本真,做素质过硬的急先锋 ——我和我的急诊团队
在2018年百人援陕后半程加入之前,我对这个团队及其工作的了解止于“艺术家率领的义诊团队”。入队教育的视频首先让我确认了这是一支“志同道合”而且纪律严明的队伍。此后与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和四川省司法警官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同事的共同工作中,我们互相学习、默契配合,形成了急诊团队的共识与规则,充分贯彻和实现了医者理想与急诊理念。
急诊科作为一个大综合科室的定位,除了要求科室成员掌握各项急危重症抢救技术,更要求急诊医生及时进行相关专科最新进展与指南的知识更新与运用,同时要求医生们养成缜密的临床思维与深厚的人文素养。在当今的综合医院管理模式与专业培养模式下,急诊科更强调对患者病情、心理乃至家庭、社会环境的综合分析评估与整体管理。越来越多的危重疑难多系统疾患患者的治疗,全程在急诊科完成,所以除了抢救、重症监护管理、普通患者管理之外,关于生活方式干预、焦虑抑郁等常见心理异常的认知与干预、慢病管理与患者及家属教育等跟全科医学内容有交叉的工作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急诊医生的重视。
何其幸运,参与韩红爱心团队的青年急诊医生们,每年能有两个星期回归本真时间,以公益为出发点,没有科室日常运营中来自医保、绩效评价的各种压力,医生们能够回归初心。行业翘楚们各自竭尽所能,使需要的人获得帮助——不仅是病人个体,也包括对在各地基层医疗坚守的同行们。医者的单纯初心在这个团结友爱的环境里,能够充分地获得保护与滋养。所以越来越多的同道们,对这个团队一旦加入,很难离开。正如韩红老师所说,她是个孩子,不怕受人利用——团队中的医者们,何尝不是怀着拳拳赤子之心,单纯而全心投入地工作难得的两周时间。
此后在每年的团队行动中,我和我的急诊团队同事们,首先承担的职责是保障团队安全。2019年援藏骨科、眼科小分队的活动和百人援川的大集体活动中,都有队员出现或轻或重的高原反应,急诊科团队都能够在自身状况良好的状态下,全力保障好全队队员的健康与安全,达到了急诊科技术过硬、在任何时候都靠得住的目标。
在大团队义诊活动期间,急诊科每年都会强调并遵循与患者平等,对患者尊重,不遗余力帮助的原则,对患者不正确的理解与做法提出建议进行修正,不允许有丝毫居高临下的想法和态度。对当地帮助我们进行义诊和承担对病人们长期管理的同行,本着尊重、感谢、谦和、严谨、沟通、共进的原则,不允许因自身生活学习工作的条件相对优越而有丝毫倨傲之心。对工作内容接近的全科、内科各亚专业充分配合与支援,对缺少专家的科室进行业务补充,对终末期病人及罹患多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器官功能综合评估,对既往各专科基于本专业给予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及尽可能的精简优化。
急诊科在团队中同时承担的第三项任务是重大手术保障与危重症管理。2018年陕西汉中车祸病人的手术决策以及术中保障和术后近两个月的ICU管理过程中,急诊科团队都不遗余力地发挥了综合专业知识技能与永不言弃的坚韧精神以及多方沟通协调的专业特色,在2020年初终于看到了病人的完美康复。同样2020年援滇麻栗坡县胆管阻塞老奶奶的成功手术前后,外科焦华波主任的担当一如既往,急诊科、内科各专业继续参与术前讨论、手术保障和术后管理。我想整个团队内部这种高效的MDT管理模式仍将持续发扬,为今后的疑难手术医疗援助行动提供良好可行的经验。
通过三年的义诊,我更多地直面了边远地区患者看病难的复杂社会原因,理解了经济落后、医疗落后地区医务人员的坚守。我想我们的团队能做的除了给广大医疗落后地区的百姓提供接触顶级医疗专家专业服务的机会,更应致力于理解、分析并尽可能改善区域体制建设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尽可能建立团队自身可持续发展并对重点区域长久帮扶的机制。团队各专业需要有人才阶梯化建设的构想与吸纳、培养储备计划,有赖于各位资深专家对本领域德才兼备的后辈的感召与培养。
若有战,召必回 ——医疗专家的责任与担当
除了具体到每个病例的处理,本团队医疗专家无一例外地深刻认知自身的社会责任,并不遗余力地将自身专业知识乃至社会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2020年春节期间基金会启动“驰援武汉”行动后,医疗专家们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对防疫物资的采购审核。我们积极给基金会出谋划策,确定尽可能精准定位定级的设备物资援助计划;与基金会同事们和明星志愿者们殚精竭虑深挖每一分物资资源,几乎每天通过各种渠道发掘生产商乃至网购、海淘战斗到深夜。医疗专家提供专业的审核意见,还邀请了医疗器械研究院的两位专家参与。对武汉及其他疫区援助的及时与高效,除了物流承运的勇士们大无畏的精神,更多的靠的是基金会同事们前前后后做的更多对生产企业资质、批文乃至组织设备安装使用随访的细致工作。物资来源不断增多后,基金会曾经号召更多的医疗专家参与分组审核,我真真切切经历了各位前辈、同道们身体力行践行医疗铁军“若有战,召必回”的精神并深受感动。
2020年9月,有幸和急诊科的几位同事一起参与了基金会“乡镇急救室”项目的审核。通过与申报受援单位负责人线上沟通,核实了各地对该项目的需求,和基金会同事们探讨修正确认了项目定位,直接体会是这种三方核心成员直接对接的方式非常高效,建议后续继续采用。
有始有终,细节着眼,规范为先 ——对于项目与团队稳步规范发展 的思考与建议
建议进行专家库遴选建设,对所需专业特长的科室及其所在医院进行目标管理,通过与属地卫健委沟通,借助卫健委对高级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下乡、支援基层要求,与我们支援医疗落后地区的初衷相契合,精准选择定点帮扶的目标地区,同时为百人系列和小分队行动计划储备人才。
同时建议参考乡镇急救室项目方式,可以建立外科系统疑难择期手术遴选支援与不定期会诊模式,从义诊到过的区县做起,对接医疗落后及边远地区县级医院为主,对合作意愿强烈且百姓接受疑难病手术治疗困难的地方,不定期组织专业核心组专家进行会诊及手术支援,切实长久支援当地,减少当地医疗资源流失。
以上是对短短不到三年参与基金会活动的记录简单梳理,感慨良多,所知甚少,希望能够给这个团队和大家庭带来更多有益、向上的影响,大家永葆赤子之心,健康持续地在医疗公益之路同行。